上一页|1|2|3|下一页
/3页

主题:"以房养老"屡成舆论焦点 调侃政府"养老爽约"

发表于2013-09-24

谁来养老,怎样养老,提及养老话题,这样的问题无法回避。观察不难发现,它屡屡成为舆论焦点,经常是围绕政府的角色定位。社会环境变迁,养老政策随之变更,从传统的养儿防老到政府养老,再到养老不能靠政府,如今推迟退休年龄,“以房养老”,一些好事者难免要旧事重提,调侃政府“养老爽约”。

发表于2013-09-24

理性的人会传播国际经验,认为它不是新鲜事物,在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推行多年,是养老政策的一大支柱,加上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似乎在此时借鉴国际经验已是水到渠成,但现实中并不那么容易。

发表于2013-09-24

民众部回应称“以房养老”是高端化服务,属自主选择行为。如果这一政策的唯一成本在于房产,如果政府对养老政策支持不足,那么很难说它是高端化服务。当前,房子是很多人最为重要的财产,而且它与家庭相互依存,“有房才有家”的观念仍然很普遍,当出于养老目的而抵押房子,这无疑将与传统观念产生冲突。

发表于2013-09-24

当然,更残忍的主要在于经济压力。有人评价“以房养老”政策,认为它意味着“前半辈子挣钱买房,后半辈子卖房养老。”这样描述的一生图景难免有些悲惨:“年轻时,贷款买房,奋斗二十年、偿还贷款利息,终于获得房产。年老后,以房养老,抵押贷款二十年、扣除贷款利息,拿回来自己的钱,又失去房产。

发表于2013-09-24

这样的解读可能偏离了政策实质,与实际情况难免有出入。这正是养老话题的舆论表现,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政策背景,“以房养老”看似充满政策智慧,但这种单兵突进的改革很难得到广泛认可,原因之一就在于当前的养老双轨制,不公平现象难免要被提及。养老话题的任何风吹草动,舆论都可能最终回归到双轨制这一政策弊端。

发表于2013-09-24

在双轨制未废除前,今后任何市场化养老的尝试都有可能受到质疑。问题归因往往很简单,民众的情绪,舆论的反响,无非是借题发挥,过去政府对养老的承诺,如今演变为民间“再老也要养政府”的调侃。社会形势在变化,养老压力显而易见,政府的角色可能也要变,关心公共治理的人们不会忽视这些变化,但相比较而言,先解决哪些问题后解决哪些问题,民众对此或许更感兴趣。

发表于2013-09-24

在双轨制未废除前,今后任何市场化养老的尝试都有可能受到质疑。问题归因往往很简单,民众的情绪,舆论的反响,无非是借题发挥,过去政府对养老的承诺,如今演变为民间“再老也要养政府”的调侃。社会形势在变化,养老压力显而易见,政府的角色可能也要变,关心公共治理的人们不会忽视这些变化,但相比较而言,先解决哪些问题后解决哪些问题,民众对此或许更感兴趣。

发表于2013-09-24

发表于2013-09-24

发表于2013-09-24

上一页|1|2|3|下一页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