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和谐生活新图景:绍兴冲刺“中国人居环境奖”

发表于2006-11-13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12个字,表述着一个城市的幸福指数,就在以这些指标为主要内容的2006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中,绍兴居全国第20位,全省第3位。

    漫步古城,感受到的处处是温馨,触摸到的处处是和谐。绍兴为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而作出的努力,无疑为“幸福指数”增添了重重的砝码。

    回首6年创建之路,从一项项工程、一个个变化,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人居环境奖”这项工程使绍兴居住环境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绍兴城更美了,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在绍兴人眼里,我们争创的已不仅是一块牌匾,更是一项庞大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2500年的建城史,历史与现实彰显了一个事实,古老的绍兴处处焕发生机翻开绍兴厚重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即在此建立都城,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是江南两个至今城址千年未变的古城之一。

    绍兴是古老的,如何让她在新的时代展现出新的魅力?2001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决策,一座城市更美好的明天就此开始勾画。

    人居建设,规划先行。我市相继编制了绍兴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打造国内一流生态园林城市,描绘出了一幅“山水辉映、绿环相扣,公园棋布、绿带纵横,组团相间、绿廊通风,历史传承、文化居中”的怡人美景。

    6年间,绍兴城的“个头”不断长大,城市建成区面积从最初的8.3平方公里“长”到今天的82.08平方公里。在空间布局上,首次突破了单核心模式,确定了“三大组团、绿色空间”的多核组团城市形态。袍江组团、城市绿心和迪荡新城的开发建设,拉开了城市的框架。位于城市“绿心”的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绍兴城市不可缺少的“肺叶”。

    中国人居环境奖,是综合评价一个城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总体成就的全国最高的综合性奖项,它有着苛刻的标准。近几年来,标准变得越来越严,绍兴变得越来越美。

    漫步古城,中心城市外二环、内三横二纵的城市道路框架井然有序,至2005年底,人均道路面积达12.83平方米。满眼绿意,“一圈两片三环”的城市绿化结构形成,城在山麓,城在水上,城在绿中,古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5.10%,绿地率高达38.06%。道路干净整洁,市区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工业垃圾采用分类收集,密闭运输,并采用焚烧发电为主和卫生填埋方式为辅的处置方式。2005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6年创建之路,一项项荣誉记录着绍兴人的努力和决心。“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先后被绍兴收入囊中,今年又喜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水环境)”,这些都为冲刺“中国人居环境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是古城之魂,围绕人水和谐,绍兴描绘出了一幅充满城市个性的画卷

6年来,一抹抹亮色,在美丽的水乡绍兴描绘出一幅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生动画卷。在我市开展的一项项人居工程中,水文章是当之无愧的大手笔。水是绍兴之魂。近几年来,绍兴将巨资“扔”进水里,总投资30多亿元、日供水量达到70万立方米的小舜江供水工程,使绍兴市区及虞绍平原130万人口受益。已建成的绍兴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60万吨/日,从投运至今,已累计处理污水5亿多吨。12亿元整治市区环城河,投资6000多万元改造古运河一期。“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古人的居住理想,在今天的绍兴变成现实。

    没有一条穿过城市的河流不会“生病”。近年来,水污染日益严重,部分水体发黑发臭,有的河面大片垃圾漂浮,哭泣的母亲河牵动了古城的神经。今年7月,一场以“保护古城河道、美化生活家园”的主题活动展开,各部门群策群力,明污染之源,出对症之方,整治河道的具体对策出台。8月31日,市建设局对市区15条内河开始集中翻水清淤,拉开了河道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序幕。目前,全面整治工作已排到了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不得不令人叹服这个城市对水这一命脉呵护的远见。

    水环境整治的步步推进,累积着绍兴一步步走向人居天堂的经验,点滴变化佐证这座城市走向文明的历程。

    城中村改造、古城保护,绍兴创下的“绍兴模式”,赋予了人居建设更深广的意义

一个好的人居环境,应该是全民共享的。绍兴城中村改造工程,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创出了全国样板,它被誉为“绍兴模式”。

    2002年底,我市总投资30多亿元,开始了城中村改造这一惠及百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如今从高速公路进入市区,已看不到“郊区像非洲、城中像欧洲”的景象;在绍兴的郊区,宽敞的马路、生机勃勃的绿化带、整洁高档的小区触目皆是。城中村内,处处可见碧水环绕、庭院幽静、游憩场地齐备、绿化宜人的景象。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除了硬件建设,城中村改造后的农民还被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

    在绍兴城郊人居环境越变越美的同时,绍兴古城的保护工作也全面推进。近5年,绍兴投入10多亿元,保护修缮了仓桥直街、书圣故里、鲁迅故里等5大片历史街区,既保护历史遗存,也恢复传统民居,改善了老街居民的生活条件。

    绍兴古城保护没有停留在文物保护单位的“点”上,而是向“线”和“面”的保护拓展,保护历史街区、古城格局、传统风貌,进而到“全城保护”,这被专家们称为古城保护的“绍兴模式”。首个实施保护修缮的历史街区——仓桥直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建设经济适用房、推出廉租房,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近几年来,市区共建成经济适用房计12000套,使一大批住房困难家庭搬进了宽敞的新居。“目前,市区人均住宅面积12平方米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基本得到解决。”市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谈起这一数字时,有着掩饰不住的骄傲。

    满足住房需求的多元化。我市除致力于满足中低收入者有房住外,还兴建了人才公寓。对于来绍投资企业引进的市外人才,我市规定本科以上学历者可优先租赁人才公寓。今年10月,首批80名入住者拿到了袍江工业区人才公寓的钥匙,浙江绍兴经济开发区4.25万平方米人才公寓正在兴建,而市区鹅镜地块2.1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设,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计划今年年底部分主体结顶。
发表于2007-02-07
非常高兴遇到这么好的帖子 谢谢
发表于2007-02-27
发表于2007-02-28
发表于2007-03-01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