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迪荡”原名叫“蝶荡”

发表于2008-05-06

正是枫叶芦花秋瑟瑟的时节。穿过城中村改造时留下的一堆堆砖瓦,经过罗家庄小学门口,一转弯,就看到了那座显然有些年代的庵堂——位于沈家庄的护龙庵。


吸引我来到这里的,是那护龙庵前的一块碑。拂去历史的风尘,碑上依然隐约可辨“东南蝶荡”四字。据村里人说,“迪荡”原名叫“蝶荡”。

庵门紧锁,庵旁有一座石板桥,名曰护龙桥。听说这庵平时全都由村里一位80岁高龄的王包英老人照看,她最清楚庵与碑的故事了。老人住在离庵不远处,当我说明来意时,她利索地掏出庵门钥匙,说:“这就带你看看去。”

“这碑有些年头了吧?”我指着碑上“康熙五十六年”的字样问王奶奶。“那当然!听祖辈说,清朝康熙年间,村里有很多男人被拉去当壮丁,县官老爷为了让村里的妇女安心,就在这里造了一个庵,取名‘护龙庵’。村里人高兴极了,就自发掏钱,在庵里立了一块碑。后来城中村改造,庵被拆了大半,碑也被挪到了庵门口。”

我凑上前,仔细端详这块碑。由于没有得到妥善保护,碑面除了“永远流芳”和“东南蝶荡”等字外,其余碑文已显得有些模糊和黯淡。据王奶奶说,碑文主要讲了护龙庵的位置、来历等内容。

“‘东南蝶荡’就是‘迪荡’么?为什么叫‘蝶荡’呢?”我继续问。此时,正好有一位四十开外的村民经过。他立即告诉我,“蝶荡”就是“迪荡”,这是因为湖的形状就像一只张开翅膀的蝴蝶。

告别护龙庵,我请教了市文物局的有关人员。据介绍,早在去年9月,当地村民就向文物局反映过这块碑的事,文物局也组织人去现场踏看。经初步鉴定,此碑系当年护龙庵建成后,村民们自发掏钱所立,是所谓的“捐资碑”,碑文的书法价值和文物价值均不大。

市农业局渔政处的退休干部张克银认为,绍兴湖泊、水塘的名字大多与其形状有关,如铜盘湖、瓜渚湖、犭央犭茶湖等等,所以“蝶荡”应该比“迪荡”更接近真实。估计“迪荡”是“蝶荡”在传播过程中,因为发音相似而误传了。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