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房市魔术 房子已非我们心中的样子

发表于2009-07-13
     小时候长在农村,只要村里来了玩魔术的,孩子们都会高兴的不得了。魔术表演都是安排在晚上,农村野外的大空场地。最热闹的算是那些奔跑的孩子,早早就在场地的最靠中心的地方摆上凳子,因为靠前能看个究竟。到了晚上,全村里人都来了,能走的有70、80岁的老人,蹒跚学步的孩子,甚至嗷嗷待哺的婴儿也被好奇的母亲抱出来了,那种盛况多年也没有见到了。
       有次玩魔术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记得在表演一个鸡蛋变泥鳅的魔术时,因为我坐在最前面,他让我把戴的帽子借给用一下。只见他拿着我的帽子绕场一圈,然后在场地中心摆好的桌子上取个鸡蛋,轻轻一敲,当众把鸡蛋打碎,倒进帽子。全场鸦雀无声,人人都紧盯着那双比划来比划去的手,只见那人再从桌子上面拿起一个事先预备好的大口玻璃瓶,当众倒下,可一看却是几条泥鳅在水里游来游去,好半天人们才回过神。更令我奇怪的是,那人把帽子还给我后,我的帽子却干干净净,一点没有被鸡蛋弄脏。当时,我只觉得那人太神了!
      时隔多年,每每想起这些儿时的经历,心里总是甜甜的感觉,虽然那个时期农村条件很艰苦。这或许就是人的本能,潜意识的精神依存所至吧。
发表于2009-07-13
         而类似这种感觉的是我自家住房的变迁。还记得小时侯,家里很穷,家里的屋顶是用稻草搭起来的,那时都统称“草房”。记得全村四、五十户人家,只有两家是瓦房,一个是一个叫“老工人”家,另一个是村长(那时叫生产队长)家。到了上初中,我和姐姐都到了公社初中部上学,经常看到有人用板车拖着编织好的草袋去砖瓦厂卖,一张四毛钱左右。我就和姐姐商量好,利用寒暑假能不能做点活,当然,要父母同意。一开始,父母是坚决反对,因为他们怕耽误我们的学习,要知道,当时农村的父母让孩子读书是很不容易的,要克服多少困难!幸好,暑期期末考试成绩不错,数学抽考全年级第一,老师还来家访表扬。这样,打草袋的事父母就应允了,父母花了点功夫找来些木料,请木工做了个编织机。我和姐姐利用50天左右的时间就打了1000多个草袋,平均每天20多个,当夏就卖了将近400元。上学期间,我和姐姐利用晚上时间,每天坚持打3至5张。到了第二年,一天,父母向我们宣布特大消息,我家在砖瓦厂预定了大瓦,父母表扬了我和姐姐,说是也有我们的功劳。这年我家草房翻成瓦房了。直至今天,草房变瓦房的事深深记在我的脑海,尽管那时的瓦房现在早已不存在了。
发表于2009-07-13
    笔者在说,你们都开始离谱了。世人应清楚地记得,曾经号称中国首富黄光裕进入地产时,他的一位高管策划用黄的名气大赚一翻,但他们都没有等到这一天。我总以为,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物、什么样的机构,做任何产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个度。古人云:“过犹不及”。可现在看看,无论是一线还是二、三线城市,一个家庭想要买一套100平米左右的住房,如果按正常工薪阶层收入,少则10年,多则15、20年,如果家有下岗工人 、有生灾害病的,30年也住不到新房。上海一位出租车司机的老同志告诉我,不到二十几岁就开始工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一辈子,一套房也买不起。大家说,这能不为过吗? 
      其实,笔者看来,房子只是人的基本需求,属衣食住行之一。而如今房子已弄得过于玄乎,我称之为房市魔术,恐怕也恰当不过。试想想:如果农民把大米按100元1斤,1000元1斤拿到市场上去卖,你看谁能买得起;产业工人把生产的衣服、鞋子,统统1000元、10000元1件拿到市场上去卖,谁又能买得起。如果真能这样,那不又是一个衣不遮体、食不饱暖的社会景象吗?当然,只要政府出台这个政策,但这是不可能的。
发表于2009-07-14

LZ水平高啊``

支持个

发表于2009-07-24
发表于2009-12-01
变化啊
发表于2009-12-01

美景都不存在了

发表于2009-12-01
发表于2009-12-01
钱啊啊
发表于2009-12-01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