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时评:保障房何以“钥匙交不出”

发表于2012-08-22

“保障性住房建设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它不仅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也是全社会需要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的大事。保障房不仅要价低,让一部分人通过努力可以买得起、租得起,还要城市管理者多一份人文关怀。”

发表于2012-08-22

去年以来,以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为标志,房改以来最大规模的民生实事工程拉开大幕。保障性安居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建设工程,去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逾千亿元资金补助保障性住房建设,地方配套、银行贷款、公积金增值收益加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提取,多渠道筹资约1.3万亿元左右。大规模保障房建设的全面铺开,既给“稳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又为民生实事谱写了新的篇章。

发表于2012-08-22

现在,大规模的保障房进入第一轮交付期,但在一些地方相继出现“有钥匙交不出”的情况。一边是保障房有房没人要,另一边却是中低收入群体的自住型需求仍然旺盛。多个城市的审计调查报告显示,出现这一匪夷所思的现象,症结无外乎几点,一是申请门槛高,有的省会城市把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标准设定在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30元,“光开收入证明就要让人跑断腿,甚至还要送礼”,苛刻的门槛和繁琐的手续把大量的“夹心层”拒之门外。南京市对承租公租房的条件是具有常住户口满5年,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700元,人均住房面积小于15平方米,几个条件缺一不可。

发表于2012-08-22

二是出于级差地租考虑,地方政府保障房的选址多在较偏地段,居民工作生活不便,导致“钥匙交不出”。笔者曾到一地级市参观保障房,因距离主城区30多里,历史上这里就叫“三十里铺”。结果房子建好了,交通不配套,城市公共交通与保障房建设没有协调好,导致路途太远,许多人宁可蜗居主城区旧房。低收入者在城里的房子虽然小,但可以摆个小摊、开个小店能讨生计,“哪怕搞个修自行车的铺子,也要有人气”。

上一页|1|
/1页